重慶進口紅酒保稅中心 國產與進口紅酒比較
近日重慶進口紅酒保稅港區專欄品酒師聊聊國產紅酒與進口紅酒的比較,進口葡萄酒的銷量來勢洶洶且,2011年中國葡萄酒市場中國產酒盤踞大半壁江山占比75%,每4瓶葡萄酒中國產酒就有3瓶,進口酒僅占25%的市場份額。隨著加入WTO的保護期將至,我國于2012年和2015年先后對新西蘭和智利進口葡萄酒實施零關稅,國產葡萄酒引以為傲的低價優勢蕩然無存,逐漸占據上風的進口葡萄酒則不斷攻城略地擴大覆蓋面。
重慶進口紅酒保稅港區品酒師認為進口葡萄酒品種之豐富,為國人的認知和消費觀打開了另一扇門,每一款進口葡萄酒在產區風格、釀造品種、配比比例上都各有千秋,特色鮮明。相較之下,國產葡萄酒同質化現象一直飽受詬病。如紅葡萄赤霞珠比例過半,白葡萄超過七成是霞多麗,哪款好賣仿哪款,風格接近于無。在品質與生產標準上,國產葡萄酒的短板更是暴露無遺。進口葡萄酒生產國大多有著嚴格詳盡的葡萄酒生產法律法規、監管體系及質量分級制度,能很大程度保證植株密度、年產量、種植技術及釀造工藝等每個環節的高水準。
而我國于2008年1月1日才開始實施葡萄酒新國標,由于新標準中沒有對年份產地的檢測標準,又導致虛標年份的做法屢禁不止。另一個顯著差距在于,國外葡萄酒種植莊園多為私有制,不僅能夠實現統一管理,且可以世代傳承,許多葡萄樹的年齡均在百年以上。既沒有土地成本又有政府高額補貼,外國酒莊的主要精力自然用于提升品質,再依托于酒商進行批發,經過各種分銷渠道到達消費者,由于沒有另外的高額支出,利潤得以合理控制,極致性價比帶來高粘性。
我國的土地國有化政策,則決定土地分散于農戶,廠商需向農民收購原料,但精耕細作的等待實在太過漫長,且國內并未將葡萄酒完整歸入農業,而是堅持釀造的工業屬性,導致稅收成本上升,國產葡萄酒原料只能一再降低標準,采用僅3-5年的葡萄藤品質可想而知。